大頂嶺森林公園5號綠道一期是深圳光明小鎮(zhèn)綠道試點項目(Pilot Project)及光明山地馬拉松路線。SWA在設計啟動后,依照項目咨詢服務內容專注于 “綠道”本身的設計研究,其包括鋪裝材料,休息節(jié)點,沿綠道上的基礎服務功能如驛站及城市家具等,且做了多個方案的比選。雖然方案設計按照原計劃完成,但我們與業(yè)主皆認為綠道的“定義與設計”不應局限于完善綠道的基礎設施,而是期望綠道設計能夠有更創(chuàng)新的景觀策略并與領先的技術結合。因此,我們重回到場地去探索設計機遇及更深入地研究場地的特質,在探索人與自然印跡的交匯后總結出綠道上最景觀價值的節(jié)點。此外,我們不再受限于綠道的設計邊界,而是嘗試跳出綠道設計的限制,不斷思考除了強調游人于綠道上的體驗外,如何將綠道向多個維度延展。
©SWA/探索人與自然印跡的交匯處作為綠道節(jié)點
©SWA David Lloyd/綠道(可左右滑動)
三橋的創(chuàng)想
©SWA/三橋位于森林綠道上三處獨有自然特色的節(jié)點
©SWA/三橋平面
©SWA David Lloyd/浮橋鳥瞰平面
©SWA David Lloyd/浮橋鳥瞰
©SWA浮橋設計3D model
©SWA David Lloyd/浮橋上環(huán)360度觀景
©SWA David Lloyd/浮橋螺旋
©SWA David Lloyd/浮橋太陽能板及柵格橋面皆有環(huán)保永續(xù)功能
©SWA David Lloyd/浮橋太陽能板白天收集能量用于夜間照明
©SWA David Lloyd/浮橋在夜間如雕塑一般鑲嵌于森林中
探橋:“融入”體驗–融入山林,探索秘境
探橋是綠道上一處往下探的空間,是與浮橋在空間和高度上截然不同的體驗。探橋位于一個狹窄山谷口袋,遠離綠道主徑。一條隱藏的小路蜿蜒穿過森林,通向一個網狀的,懸挑的平臺伸向林地池塘,探索秘境。中心的織網為各年齡層訪客提供了冒險性和趣味性。周邊的護欄與座椅相融合,在給予訪客安全感的同時,座椅多樣的長度和根據(jù)人體力學設計的形態(tài)為訪客們提供了倚靠、坐、躺的多種選擇。
©SWA David Lloyd/由綠道下探探橋
©SWA探橋設計— 3D 模型
©SWA David Lloyd/探橋
©華僑城光明集團/探橋
懸橋:“跨界”體驗 – 跨越兩個山頭,體驗風與聲的景觀
總長100米的懸橋聯(lián)接了主綠道與荔枝林, 跨越了近30米深的“峽谷”。我們希望利用場地的自然條件及創(chuàng)新的景觀設計策略– 聲音景觀及震動景觀,并且使用最輕簡的結構避免對山體的破壞。SWA基于所提出“懸”在山谷的概念上,經過與項目結構工程師SBP (Schlaich Bergermann Partner) 多次方案探討后,懸橋最終使用SBP設計的鋼板帶橋 (Stress-RibbonBridge)。這是中國第一座鋼板帶橋,它不但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嘗試,而且提供了動態(tài)但安全的體驗。
©SWA /懸橋效果圖 — 懸橋聯(lián)接綠道及荔枝林, 吊掛于懸橋上的風鈴用于創(chuàng)造聲音景觀
©SBP David Sommer / SWA David Lloyd 照片編輯
©SBP David Sommer
深圳光明三橋與綠道一期項目為綠道賦予了新的含義,在保護原有生態(tài)的前提下,利用創(chuàng)新的技術建造了輕盈的,低影響的構筑物,從而帶來令人難忘的游歷體驗。從單一的根據(jù)地形和生態(tài)設計在地面的一條路線,延展到了多維度,多種感官體驗的“立體空間”,深圳光明三橋與綠道一期是一個利用創(chuàng)新的景觀設計促進生態(tài)和經濟發(fā)展的良好范例。此外,本項目也是城市公共地標及綠道服務的一個新突破。基于公眾的良好反應與政府對該項目的支持且提供了更多資金進行項目提升,持續(xù)為支持健康生活的目標努力。SWA十分榮幸能做為項目設計的牽頭者將創(chuàng)新的景觀設計與領先的結構技術結合,重新定位光明小鎮(zhèn)的綠道,為深圳市民提供一個自然生態(tài)的公共空間。
主創(chuàng)設計師寄語:
“ 在項目開始時我曾陷入一個困境,就是糾結于用一些標準答案去解決一項標準的綠道設計問題,在幾次向業(yè)主匯報我們的成果后,結果當然是很一般。光明小鎮(zhèn)綠道一期是一個具有“示范/ Pilot Project”性質的項目,究竟它應該是示范一種標準的綠道設計,還是示范一種綠道能夠為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基于尊重自然及對場地感知融匯貫通的前提下,我決定應該跳脫出原有的設計邊界及對綠